第768章 风波起_蜀汉之庄稼汉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768章 风波起

第(3/3)页



        当下更是有些忧虑:“此事,会不会牵连到你身上?”

        司马懿捋着胡须,脸上的神情颇有些不以为意:

        “先帝所留的四位辅政重臣中,除却不掌军权的陈群,无论是死去的曹休,还是关中的曹真,自辅政以来,皆有败绩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唯有吾,先于荆州败东吴,后在庸城诛孟达,非但无过,反而有功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若是陛下在这等情况下,还欲把事情牵连到我身上,那就不是一个寒心所能囊括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这不是自负,也不是自大,而是在阐述一个事实。

        司马懿相信,曹睿绝不可能做出这种蠢事。

        当今陛下,自便聪慧无比,武皇帝甚异之,在朝会或宴席上,常让他与近臣并粒

        以武皇帝之雄才,都禁不住当众夸奖陛下:“曹家基业,因为有你,至少可传三代矣!”

        文皇帝逼死文昭皇后,陛下也曾因母获罪,不为文皇帝所喜。

        文皇帝甚至曾有意立元城王为太子。

        但陛下最后还是能继承大统,武皇帝早年对陛下的评价,自然也起了一部分作用。

        若是陛下做出这等自毁根基的事,那他又如何当得起武皇帝当年之赞语?

        张春华虽没有司马懿看得那般透彻,但她本也不太相信曹睿会牵扯到自家阿郎。

        她问出这话,只不过是想得到个肯定答案。

        如今看到司马懿这般自信,她心里总算稍安:

        “也罢。明日我便回洛阳,把这些曲折与大郎听,这几年就让他沉下心来多做些学问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不急不急。”司马懿咳了一声,“既然细君来了,那就多留几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自吾领军在外以来,你我都好久未曾聚过了,细君多呆几日也是好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张春华看了一眼司马懿:“让我等几日再走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对,等几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好吧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司马懿让司马师等,曹睿也在等。

        洛阳城皇宫里的一座偏殿里,曹睿右手拿着一卷书,负手站在窗台前,似乎正在欣赏外头的春景。

        他穿着常服,不戴冠帽,身材显得有些削瘦。

        薄薄的嘴唇紧紧地抿着,眼中不时闪过精光,可以看出是一个极有主见的人物。

        中领军杨暨步伐匆匆地走进来,“陛下!”

        曹睿转过身来,淡然问道:“消息如何了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陛下,洛阳的消息,已经传到了扬州,扬州现在皆在议论浮华一事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东吴的细作只怕已经早先一步把消息传过了大江那边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杨暨答道。

        曹睿点头,“洛阳城本就有吴蜀二虏的细作,若是消息传到了扬州,孙权此时应该已经知道了。你去把隐蕃叫进来吧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杨暨欲言又止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卿尚有疑耶?”

        曹睿看到杨暨不动,又问了一句。

        杨暨犹豫了一下,“陛下,臣确有未解之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且来听听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陛下欲派隐蕃去东吴,为何又不另派一人去西蜀?大军不可伐蜀,但若能派人祸乱蜀地君臣,未尝不是美事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曹睿听到“大军不可伐蜀”,心中本是不悦。

        只是他素知杨暨虽对伐蜀最为反对,但亦是忠心,而且此时也不是争论这个的时候。

        于是只能先撇过这个问题不,先给杨暨解释一下不派人去西蜀的原因:

        “蜀人伪相诸葛亮,本就是以严法治蜀,且蜀人在十余年前就已经制定《蜀科》以治蜀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若是我们派人前往,所携新制法令未必能让他动心,此一不为也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且听闻诸葛行事公正,兼才智不凡,蜀中之事,不管巨细,皆要亲自决之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故我们所派之人,即便才智不能胜诸葛亮,亦不可输逊太多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否则事事要面对诸葛亮盘查,稍有不慎,则有倾覆之险,此二不为也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再了,魏国真要有才智如诸葛亮者,自己也不会可能送他去当细作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可是陛下,吴国陆逊,亦有大才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杨暨提醒了一句。

        曹睿自信一笑:

        “陆逊武能安邦,文能治国,确是大才。但吾只看他听从孙权之命,留守武昌,辅佐孙登,便知其人不通朝堂权谋之道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不然,何以让吴国有分裂之忧而不自知?且他远在武昌,即便有心,亦无力掺和建业之事。”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read888.cc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