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952章 国之重器_蜀汉之庄稼汉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0952章 国之重器

第(3/3)页

是擅舟船嘛?那我就拿一千匹马来换他的一批舟船。再拿一千匹马来换一批能操船的船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我手底下还有两批学生,一批送到吴中学操船,一批到吴国的船坊学造船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那两千匹战马,就当是学费了,那两批学生什么时候学成归来,我就什么时候交马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五千骑军,已经算是一支不容小视的战力。

        冯刺史就不相信,孙十万会不动心。

        再说了,汉吴为一家嘛,吴国求马是为了伐贼,大汉学造船学操船,不也是为了伐贼?

        别的不说,就是从汉中到陇右的祁山道,每年往来的船只就有多少?

        你孙权不是说了:

        “明珠珍宝之物,皆非所需,却可换来马匹,有何惜哉?”

        巧了,我冯某人也是这么想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我不爱钱!

        我对珠宝也不感兴趣!

        我就想学造船,还想操船……

        听完冯刺史的打算,别说是廖化,就连都是目瞪口呆。

        拿船换马还可以理解,但换船工就有些让人意想不到。

        更别说还要换吴人的操船之技和造船之术。

        估计等那些学生学会了,都不知是到何时日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说不得,连处,军务有关索和手底下的将军。

        若不是现在凉州政事通达,百姓归心,他说不得早就按捺不住地要劝戒一番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如今看来,冯明文单单以谋略而论,就已算是与庞统一般的人物。

        琐屑之事,怕是根本入不了他的眼。

        以前光闻其名声之盛,今日总算是亲眼见矣!

        廖化正在感叹,只听得冯永却是转过来对他说道:

        “廖叔,我本欲开春后,前去居延郡,督察耕种之事,现在看来是不能成行了,怕是要劳累廖叔一番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廖化连忙说道:

        “督察居延郡,不过州郡之事耳;接见吴使,乃是两国之事。轻重有别,小事交给老夫,大事则要君侯亲劳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亲眼看到连丞相都推脱过来的事情,被冯刺史轻而易举地化解,廖化更是坚定了自己当工具人的决心。

        唯一让廖化担心的,就是:吴人会答应吗?

        数日后,冯刺史在凉州刺史府的官厅,亲自接待了不远数千里而来的吴国使者。

        双方就两国长远的友谊进行了回忆,同时对未来共同伐贼的合作事业充满了信心。

        期间,陆瑁正式向冯刺史提出,以吴国所产的明珠玳瑁等珍宝,换取凉州大马。

        早有准备的冯刺史,也向陆瑁抛出了自己的要求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吾不答应!”

        已经四十多岁的陆瑁,恂恂儒雅,气度不凡。

        虽然已经步入中年,但仍然可以看出,他年轻时代一定是个美男子。

        无论是行还是坐,皆给人一种从容不迫的感觉。

        只是这种从容不迫,在听到冯刺史提出的条件后,就变成了气急败坏。

        但见他猛地站起来,紧紧地盯着冯永:

        “舟船之利,乃是我大吴国之重器,岂能随意示人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陆公,你这么说就没意思了,舟船之利是吴国重器,难道战马就不是我大汉的重器了?”

        冯刺史坐在那里,纹丝不动:

        “萧关一战,吾能以两万破十万,靠的,可不就是大汉的骑军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那如何能一样?谁人不知,君侯麾下骑军,大异于其他骑军,吾听闻,乃是君侯师门秘法所训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陆瑁丝毫不示弱,甚至逼近一步,“在老夫看来,此等秘法,才是真正的重器,莫不成君侯也愿意相送么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胡说!”冯君侯一听这个话,脸色就是一变,提高了声线,“没有的事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外头传闻,不过是人云亦云罢了,陆公岂能轻信这种流言?”

        虽然他坐姿未变,但那下意识伸长的脖子,以及脖子上微微冒起的青筋,似乎都在表明出某种紧张。

        虽然冯永的脸色变化很快被掩饰了下去,但又岂能瞒过陆瑁?

        汉魏萧关一战,震惊天下,冯刺史麾下的骑军,就是不想引人注意都不行。

        前所未有的新式骑军战法,再加上以前关于冯永的传言,有人得出这个结论,并不算稀奇。

        再说了,张家与冯明文有交情,吴地谁人不知?

        这一路前来凉州,陆瑁早就向张白询问了不少冯刺史的有关事情。

        一念至此,陆瑁就是下意识地瞥了一眼坐在旁边的张白。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read888.cc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